作者:anke001 日期:2020-08-14
改革開放40年來,房地產行業的蓬勃發展,也使我國建筑業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。然而,目前我國建筑業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、建造方式較為傳統落后的產業。
傳統的建造模式以人工建造為主,缺乏技術的創新,工業化、信息化程度較低,生產效率低能源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嚴重,作業環境危險、繁重、臟亂,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越來越弱,招工難和用工荒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。
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,數字化催生著各個行業的變革與創新,也為建筑業產業變革與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。于是,智能建造應運而生。
智能建造,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新型建造模式。
利用以“三化”(數字化、網絡化和智能化)和“三算”(算據、算力、算法)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,包括計算機技術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技術、物聯網、互聯網、VR等,以改進現有的建造模式和技術手段,實現數字鏈驅動下的工程立項策劃、規劃設計、施(加)工生產、運維服務一體化集成與高效率協同。
在此基礎上,不斷拓展工程建造價值鏈、改造產業結構形態,向用戶交付以人為本、綠色可持續的智能化工程產品與服務。
01.前端發力,做好建筑的虛擬模型
傳統的建造模式,把大部分的時間與人力都放在了后續的生產作業環節,但智能建造更關注前端。
通過建立建筑整體的三維模型信息管理平臺,將尺寸、材料等各類信息進行集成、運算和分析,利用數字孿生技術,將實物產品與數字產品有機融合,在前端就做好建筑的虛擬模型,對整個建造過程進行模擬,并對整個建造過程進行實時管控,減少實際施工過程中的人力和物力浪費,提高建造效率。
“數字孿生”技術通過人、環境之間動態交互與自適應調整,進一步優化產品,實現以人為本、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目標。
02.后續生產環節:提高工業化程度
在后續生產環節,智能建造將裝配式建筑技術與機械臂、施工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結合,減少現場的人工作業強度,剩下的重復性、機械性的勞動都交給機器人來完成或直接在工廠預制完成,提高施工過程的工業化程度,實現最終的無人化或者少人化的建造目標,應對用工荒的問題。
并且,當房子由手工作品變成了標準工業化產品,房子的交付周期將會變短,而由于工業化建房更加精確,房屋質量也會比人工更加優質安全。
03.精細化建造,推進綠色化轉型
智能建造借助大數據、BIM等先進的信息技術,能實現全產業鏈數據集成,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持,進而更為精準控制每個生產環節,把握建材的使用情況,對建造過程做到可控,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,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,大幅降低能耗、物耗和水耗水平,加快淘汰落后裝備設備和技術,促進建筑業綠色化發展。
04.平臺經濟形態,推動工程建造增值
從產品交易到平臺經濟。當前,平臺經濟模式正在席卷全球。智能建造將不斷拓展、豐富工程建造價值鏈,越來越多的工程建造參與主體將通過信息網絡連接起來,在以“邁特卡夫定律”為特征的網絡效應驅使下,工程建造價值鏈將得以不斷重構、優化,催生出工程建造平臺經濟形態,大幅降低市場交易成本,改變工程建造市場資源配置方式,豐富工程建造的產業生態,實現工程建造的持續增值。
來源:中國建設報 作者:丁烈云
05.從“單向監管”走向“共生治理”
智能建造以開放的工程大數據平臺為核心,推動工程行業管理理念從“單向監管”向“共生治理”轉變,管理體系從“封閉碎片化”向“開放整體性”發展,管理機制從“事件驅動”向“主動服務”升級,治理能力從以“經驗決策”為主向以“數據驅動”為主提升。
智能建造通過建造過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和相關技術,通過應用智能化系統,提高建造過程的智能化水平,減少對人的依賴,解決當下建筑行業效率低、成本高、污染重等問題,同時也帶來了行業經濟形態、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全面變革。
注:部分素材來源于建筑經濟與管理、知乎劉星,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